首页 > 信息 >  >  > 正文

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组织改革探究

2023-08-07 16:38:34 来源:文档网

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组织改革探究

“以群建院”的改革重点 如果专业群对应地方产业情况属于第一种类型,那么“以群建院”时可以把二级院系组织改革重点 放在教学工作组织领域,重心是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最新应用的技术开发教学资源,突出校企联合培 养人才,力求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规格能够尽量跟上地方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升。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01以群建院

1.1 基于人才需求与产业政策的地方产业状况类型

高职院校设计“以群建院”时应该考虑专业群对应的地方产业发展状况。高职院校可以从地方产业 人才需求大小和国家产业政策是否鼓励发展两个维度评判地方产业发展状况对二级教学组织结构的影 响。专业群建设“应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契机,提升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契合度,构建专业集群和产业集 群融合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切实提高专业群内涵建设水平。”这样可以把专业群对应的地方产业状况 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地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旺盛,而且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范围。这种类型的产 业会涌入大量资本和人才,产业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第二,专业群对应的地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量较 大,但不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范围。这种类型产业会保有较大市场空间,但技术趋于成熟并遇到瓶颈, 资本和人才涌入的动力减少。第三,地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较小,但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范围。这类产 业一般属于还未兴起的产业或者涉及国计民生、需要国家托底的产业。这类产业对国家十分重要,但难以 引起资本注意。第四,专业群对应的地方产业人才需求量较小,而且不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范围。这属 于衰退期的产业,由于技术升级、生态等政策调整导致产业整体下滑,难以吸引资本和人才。


(资料图)

1.2 不同类型地方产业状况

“以群建院”的改革重点 如果专业群对应地方产业情况属于第一种类型,那么“以群建院”时可以把二级院系组织改革重点 放在教学工作组织领域,重心是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最新应用的技术开发教学资源,突出校企联合培 养人才,力求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规格能够尽量跟上地方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受高 水平教师、教学场所和设备设施等限制,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限,难以满足这类产业状况的大规 模、高质量人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压实二级院系建立校企合作教学组织的责任,赋予二级院系管理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教师团队的权利,不仅要完善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的体制机制、 聘用行业企业兼课教师的管理制度,还要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完成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专任 教师承担行业企业实践工作质量等管理办法。简而言之,当专业群对应的产业属于第一种类型时,“以群 建院”的重点在于改革人才培养组织,可以简称为“跟着产业人才市场需求跑”。如果地方产业情况属于第二种类型,那么“以群建院”时需要侧重考虑产业技术应用的科学研究工 作组织领域,突出二级院系跟踪国家产业新技术发展、引领地方产业升级换代的能力,发挥高职院校作 为产业技术应用开发力量应有的作用。在第二种类型的地方产业状况中,企业资本和技术等力量都比较 薄弱,同时又迫切需要突破产业技术应用现状的限制,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在这类 地方产业状况下,依托“双高”等国家职教教育鼓励政策的资金支持,专业群很有可能在该产业的专业技 术应用领域取得先进地位。在这种类型产业状况下,高职院校“以群建院”时需要压实二级院系建立校企 合作技术开发组织的责任,赋予二级院系管理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技术团队的权利,不仅要完善教师和 学生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机制体制、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修培训的管理制度,还有要建立健全 校企联合完成技术开发任务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专任教师承担行业企业技术应用开发工作等管理办法。简而言之,当专业群对应的产业属于第二种类型时,“以群建院”的重点在于改革技术应用开发组织,可以简称为“领着产业高端技术应用跑”。

如果专业群对应的产业状况属于第三种类型,那么高职院校“以群建院”时不仅需要考虑为该产业 培养主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该产业相关企业经营管理等多种类型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考虑产业技术 研究开发、应用等。从建设技能型社会来看,高职院校有责任成为这种状况产业的技术开发单位、人才培 养基地、企业经营协作伙伴。在第三种类型产业状况下,高职院校“以群建院”时需要压实二级院系建立服 务产业各类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经营引导等责任,赋予二级院系管理校企合作技术开发、教学、培训等方 面的权利,不仅要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而且要建立适合该产业状况的校企合作技术开发与应用机 制。高职院校应该在这类专业群所在二级院系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进 行组织结构变革,使二级院系能全方位参与该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发展。简而言之,当专业群对应的产业 属于第三种类型时,“以群建院”的重点在于全方位服务龙头企业,可以简称为“扶着产业龙头企业跑”。如果专业群对应的产业属于第四种类型,那么高职院校应该调整专业群适应的产业领域,尽快脱离 该产业领域。在这种地方产业类型状况下,高职院校应该逐渐减少相关专业招生,引导教师转型到其他 专业领域。

上述四种类型地方产业以及“以群建院”路径是大致的归类。这些归类的目的在于:第一,意在表示 “以群建院”应该存在一些基本原则和模式。虽然,当前高职院校“以群建院”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数据 和经验积累尚不能确定这些原则和模式的具体内涵,但不能由此否认存在这些原则和模式。第二,意在 表示“以群建院”应该根据产业实际情况设计具体方案。因为专业群对应的产业状况存在千差万别,所以 “以群建院”的具体方案应该也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讲,“以群建院”是高职院校应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变 革,也是高职院校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制度准备。高职院校在“以群建院”的二级教学组织变革完成之后需要推动二级院系设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和文化传承等具体工作岗位(以下简称“以院定岗”)。

02以院定岗

2.1 学校岗位与企业岗位的联系

学校教学科研等岗位和企业生产经营岗位存在天然的紧密联系:首先,学校教学岗位与企业生产 经营管理岗位联系紧密。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通常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而这些专业技术应该是企业 生产经营中实际使用的技术。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而这些人才就业和创业的主要 领域是企业。一些高职院校把实践教学放在企业生产经营一线正是学校教学岗位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 岗位工作紧密联系的表现。其次,学校科研岗位与企业生产经营岗位也有着紧密联系。高职院校科研岗 位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应用开发,工作成果也主要表现为企业应用这些技术开展生产 经营增加的价值。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大量经济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学校的社会服务岗位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岗位也存在紧密联系。高职院校社 会服务岗位工作对象比较广泛,包括职工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工作,也包括科普宣教等公益服务工 作。企业职工培训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岗位的工作内容之一。第四,学校的文化传承岗位与企业生产经 营文化存在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文化传承具有紧贴地方产业文化的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形成的典型 人物、事件是高职院校文化传承的重要题材。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借助鲜活的行业企业 文化实例增强课程吸引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树立符合产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企业通常把质量 至上、服务客户等文化蕴意在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例如,美的集团把创造美的生活融入家电研发、生产和 经营服务等各个方面[7]。可见,尽管二级院系各个岗位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岗位工作方式方法有着明显 不同,但是两者工作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二级院系可以架设融通校企的产教融合岗位群,从而实现 “以群建院”的组织结构改革任务。

2.2 产业类型与“以院定岗”的重点岗位

从高质量建设专业群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必然要基于“以群建院”的类型来“以院定岗”。由于各 种类型的“以群建院”的重点各有不同,所以“以院定岗”也应有所不同。在“跟着产业人才市场需求跑”的产业类型中,“以院定岗”的重点岗位是培养人才的教学岗位。相 对于这类产业的龙头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高职院校资金较小、技术力量较弱。面对这类产业,专业群的主要责任是培养相关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高水平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先进 的设备设施。在这类地方产业状况下,“以院定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师资和教学设备设施滞后于产业龙 头企业的困境。首先,既然二级院系教师队伍的技术力量不如行业企业专家,而且这类产业企业能够吸 纳大量人才,那么“以院定岗”的重点应该是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并且把教师送到企业 生产经营一线实践锻炼。这样不仅可以促使教师掌握新的技术,而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授课能够把新技 术带到课堂,最终使学生接触到新技术,尽快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其次,既然该类型产业龙头企业生产 经营用的设备设施很可能比学校实践设备设施先进,那么“以院定岗”的重点应该是通过设定相关岗位引导企业把最先进设备设施共享给高职院校对应专业群师生教学使用,最佳途径是高职院校师生到企 业生产经营一线开展实践锻炼。由此,在“跟着产业人才市场需求跑”的“以院定岗”有三类重点岗位:第 一,行业企业专家兼任教学任务的岗位。第二,学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岗位。第三,学生到企业 实践锻炼的岗位。高职院校二级院系组织改革需要明确这些岗位的责任和权利,比如行业企业专家兼任 校内教学任务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享有哪些薪酬待遇?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应该取得哪些成果、获 得哪些报酬?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应该完成哪些任务、获得哪些收益?如果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师生能 够在这些岗位上获得足够回报,那么应该能够吸引他们到岗工作,从而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在“领着产业高端技术应用跑”的产业类型中,“以院定岗”的重点岗位是开发产业升级技术应用的 科研岗位。相对于这类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高职院校专业群可能拥有领先于这类型 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的应用技术,但不可能全面服务这些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在这类产业状况下,专业 群的主要责任是开发产业升级换代所需技术,“以院定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专业群科研团队技 术应用开发水平领先地方产业,引导产业龙头企业接受这些技术应用开发,甚至合作参与产业技术应用 开发,并把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经营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地方产业技术升级换代,而且推 动企业尽快把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最终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在“跟着产业人才市场需求跑” 的“以院定岗”有两类重点岗位:第一,专业群教师从事产业领域技术应用开发的岗位。第二,专业群教师 从事产业领域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的岗位。高职院校需要明确这些岗位的责任和权利,以便吸引教师到相 关岗位。比如,教师从事产业领域技术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任务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享有哪些薪酬待遇、 需要哪些工作条件?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些岗位上获得足够回报,那么应该能够吸引他们到岗工作,产出 引领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专业群科技成果转化任务,从而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在“扶着产业龙头企业跑”的产业类型中,“以院定岗”的重点岗位不仅包括培养企业生产经营技术 人才的教学岗位,也包括开发产业升级技术应用的科研岗位,还包括引导企业开拓市场等社会服务岗 位。相对此类产业的龙头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高职院校不仅技术力量较强,而且具有较强的人才优 势。这使得专业群可能全面服务这类产业的龙头企业。二级院系专业群面临这类产业时主要责任不仅仅 限于开发产业升级换代所需技术、培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需人才,而且包括为企业寻找市场机会、开 拓客户、拓展海外市场等经营管理服务。在这类产业状况下,“以院定岗”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扶持地方产 业领域特定龙头企业所需产业技术的研发岗、人才培养的教学岗、经营协助的社会服务岗。既然专业群 需要全面扶持该类产业龙头企业,那么意味着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把专业群人才 培养融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人才需求的过程,把专业群科学研究融入企业技术升级换代的过程,把专业 群社会服务融入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由此,在“扶着产业龙头企业跑”的“以院定岗”环节有三类重点岗 位:第一,专业群教师从事地方产业领域技术应用的研发岗位。第二,专业群教师从事龙头企业人才培养 的教学岗位。第三,专业群教师从事企业经营指导的社会服务岗位。高职院校不仅需要明确二级院系专 业群教师从事这些岗位的责任和权利,而且需要与专业群对应产业的龙头企业协商教师兼任企业相关 岗位的责任和权利。如果专业群教师能够在这些岗位上获得学校和企业双重认可、得到足够回报,那么 应该能够吸引他们到岗工作,全面扶助该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从而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完成“以产组群”“以群建院”之后,必然要开展“以院定岗”, 需要专业群所在二级院系细致地划分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在对方单位承担的兼岗岗位责任与权 利,也需要考虑校企双方对兼岗人员权责的互认及融合。在“跟着产业人才市场需求跑”的产业类型中, 企业主要获得生产经营所需人才,而高职院校主要目的是教师和学生获得最新产业技术。在“领着产业 高端技术应用跑”的产业类型中,企业主要获得产业升级所需技术,而高职院校主要目的是带领产业技 术发展,进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和拓宽学生职业发展渠道。在“扶着产业龙头企业跑”的产业类型中, 企业从高职院校获得了技术、人才等多种帮扶,而高职院校完成国家产业政策赋予的任务,进而提高学 校行业影响力,产生巨大社会效益。这些兼任岗位涉及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同时完成校企两家单位工作 任务的责任和权利。高职院校需要明确界定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到对方单位兼岗的具体责任和权 利,也需要把兼岗任务完成情况认可为本职岗位的工作成果。唯有如此,才能发挥“以院定岗”的作用,才 能真正完成国家在建设技能型社会过程中要求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彰显职业教育在建设技能型 社会中的类型贡献。“以院定岗”之后,高职院校需要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和获得的产业领域技术开发成果来建设具 有地方和产业特色的课程。高职院校应引导处于兼岗工作状态中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 课程,切实把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为课程(简称为“以岗造课”),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地培养人 才的目标。

03以岗造课

3.1 以岗造课的主要任务

“以院定岗”中兼岗的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是最有可能发现并形成解决这些技术问题的团 队。他们在兼岗的过程中掌握和引领了产业最新技术,同时获得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这意味着“以 岗造课”必须以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兼岗岗位工作成果为基础来重新构造课程。这些课程依据高职 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兼岗岗位工作成果重新构造而成,既具有产业广泛应用前景,又最能代表专业 群建设的特色,形成产教融合型课程。

“以岗造课”是专业群把校企合作中形成和获得的地方产业领域新技术应用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 过程,是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在教学领域的表现。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在“以岗造课”中的主 要工作内容是:第一,构建课程技术技能的关键参数与资料。第二,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学时、学分、在人 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场景(工具)、教学材料等。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组织教育教学专家对课程建造、试点教学等进行多轮评估和指导。高职院校基于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兼岗建造的课程应该适应多个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我国建设 技能型社会预期达到的状况是“人人出彩,技能强国”。在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 专业课程不再限于校园内,而需要向社会多种类型的群体开放。这些社会群体包括企业职工、农民工、乡 村学员、再就业职工、社区居民、技术爱好者、其他院校学生等。这些社会群体与高职院校本校学生共同 构成了高水平专业群特色课程的学习者。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专业群这些特色课程提高自身技术技能, 但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的领域及数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这意味着高职院校有责任为这些群体提供相应的特色课程教学。虽然这会增加“以岗造课”的难度和工作量,但这有利于扩大高职院校课程使 用范围,也有利于社会各类群体尽快掌握新岗位新技术。

“以岗造课”的主要工作程序是:第一,提出建造课程的初步设想。兼岗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掌握产业新技术之后提出建设新课程或者改造旧课程的初步设想,包括课程建设的预期效果,投入时间、资金等。第二,评价建造课程的初步设想。由专业群负责人组织教学团队评价高职院校 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提出的建造课程的初步设想,判断建造课程设想是否可行。认为可行,则提出具体 课程开发方案,包括课程开发目标、计划、效果、投入等;如果认为不可行,则反馈给高职院校教师和行 业企业专家继续研究和完善建造课程的设想。第三,形成建造课程的具体方案。专业群负责人和兼岗的 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形成建造课程的具体方案。第四,审批建造课程的具体方案。二级院系 和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组织评议专业群负责人提出的建造课程方案。如果方案通过审批,则二级院系负责 组建造课程开发团队,实施建造课程方案;否则专业群负责人重新组织兼岗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 研究完善建课程方案。第五,实施建造课程的具体方案。专业群负责人和兼岗的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专家 组成课程建造团队,汇聚校企资源建造课程。第六,完成建造课程的验收评审。课程建设完毕,由课程建 造团队提出建造课程验收,二级院系开展验收评审。如果课程验收通过,则开展课程试点教学;否则课程 开发团队继续开发和完善课程。第七,课程试点教学。二级教学组织课程试点教学,广泛获取师生开课建 议。第八,课程试点教学评估。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对经过二级院系试点教学的课程进行评估。如果课 程通过评估,则提交纳入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序;否则二级院系继续组织课程试点教学,完善课程设 计。第九,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级院系按照学校程序报批将通过教学试点评估的课程纳入相 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常规教学。第十,课程持续更新和完善的动态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 门、二级院系和专业群团队应定期或不定期评价专业课程与产业对应状况,及时动态完善专业课程教学 内容,增补新的技术、淘汰落后教学内容。

3.2 “以岗造课”的团队及激励

“以岗造课”的关键在于课程开发团队。这个课程开发团队必须包含高职院校精通教学的专任教师 和精通产业技术的行业企业专家。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的课程,才能既充分包含产业 发展形成的新技术,又符合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性要求和科学性要求。这不仅要求课程开发团队具备 产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而且要求课程开发团队充满热情投入无私的课程开发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必须紧密协作,才能组成精通产业新技术和通晓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团队。这意 味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课程开发团队的责任和激励,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中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 行业企业专家的合力,使课程具有产教融合的内核。高职院校应该从责任和权利两个维度要求“以院定岗”中兼岗工作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必须承担 “以岗造课”的特色课程开发任务。从责任维度来看,高职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从事兼岗工作后负有 把新技术转化为课程的社会责任,也负有在学生中言传身教新技术的单位责任,还负有展现个人掌握新 技术、获得他人认可的个人责任。这三种责任驱使兼岗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新技 术转化为课程。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认可兼岗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开发课程的劳动。从权利维度 来看,高职院校可以在课程开发成本和成果奖励两个方面给予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鼓励。高职院校教师 和行业企业专家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把兼岗时掌握的新技术融入能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许多行 业企业专家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技术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但是不一定能够清晰地向其他人员 解释这些技术如何工作以及条件。从自身掌握新技术到掌握引导他人掌握新技术的距离正是行业企业 专家与高职院校教师的距离。高职院校教师引导他人掌握新技术的过程是高职专业课程教学。高职院校 教师做好这些新技术的课程,尤其是课程配套教学材料,有助于快速而广泛地传播这些新技术,推动社 会整体进步,也能够提高专业群建设的社会效益。高职院校也应该从权利激励的角度赋予兼岗教师和行 业企业专家在“以岗造课”的工作中能够获得相应劳动报酬、成果奖励。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拥有这些课程 的主要权益,获得了这些课程教学带来的绝大部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高职院校不仅应该承担 兼岗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开发课程的劳动付出成本,而且应该给予开发课程相关人员和机构一定奖励。高职院校开发紧密对接产业最新技术的专业课程之后,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尽量广泛地开展这些课 程的教学和培训。这些产教融合而成的课程广泛用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教学和社会各类培训才能产生 应有的社会效益,达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宗旨,服务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

标签: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