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气质
孟繁华 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书是文学批评家孟繁华有关当代散文的一部评论集。以扎实的学术基础、广博的知识储备、精准的专业眼光和敏锐的文体意识,对目前活跃在国内文坛的十八位散文名家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而富有见地的评价。
精彩文摘
张承志是一个行走不止的作家,他不止一次写到黄河:《北方的河》《大河家》以及《大河三景》就是佐证。
《北方的河》写黄河给了他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他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感受到黄河父亲般的博大和宽广,同时在黄河寻到了他的根;《大河家》写他离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定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这是写黄河吗?当然,但那更是写他对母国的思念。母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具体的。热爱母国也不是一句空谈,它总是与祖国的山河、故乡、父母、亲友等有关。另一方面,游历高山大河的经验,对一个作家的见识、胸怀、情操等有重要影响。同时那也是一种求知形式。
此前,张承志总是在黄河上游游荡,他迷恋甘青两省两岸的风光与风物。而《大河三景》则如黄河一路咆哮,进入了黄河中游地带。这三景便是:壶口、龙门、三门峡。写壶口,诗文名句比比皆是。
大多写壶口的波澜壮阔如狮河吼:烟雾迷蒙壶口边,旋流洪波涛如山。张承志看到的却是“裸露的河床石槽”。他看到了河槽,也看到了亘古时间,看到了那是荒漠水流的作品。
重要的是他对黄河也“有了批判的感觉:它的水量竟如此之小!这么一点点水,究竟能有多少文化的耐力——从那一天起我开始若有所思”。这就是大作家的与众不同。他看到的总是别人看不到的。
看到龙门的风姿,他想到的是“无声无息之间,胸中积蓄了大河的风姿,在处处津渡,到处都静卧着我的堡垒户”。
在三门峡,他敢于正视的恰恰是它“半是干涸的苦相”。但是,这写实的笔触,没有阻止拔地而起的万丈思绪——“巨匠唯有在限制中创造。唯有处在持久的苦难里,才会得到含蓄的丰满。
黄河如一个文学大师,唯因环境险恶,才有名作连连,给后世留下阐释的残业,暗自圆缺,如姣好的月色。”
观大河三景,如看其他名山大川一样,张承志都是在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心智,他让自己放浪于高山之巅大河两岸,让凌厉而浩荡的山风、一泻千里的滔滔河水写入胸怀间。(节选)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物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